提升篩查參與率 望能及早防治 抽血測大腸癌 簡單方便風險低

何家銘醫生 | 2025-09-11

《黃帝內經》云「上醫治未病」,指醫術高明的醫生,會在病人患病之前給予建議,即預防性的醫療建議,這是家庭醫生十分注重的;而定期疾病篩查,是家庭醫生最常與市民大眾進行的預防性醫療之一,隨着科技進步,大腸癌檢查變得愈來愈簡單方便,對於提升篩查率又有何幫助呢?

疾病篩查,是指透過醫學檢查,為無症狀的個人檢測潛在健康問題。篩查目的是希望及早發現疾病,令治療更有效,減少疾病對病者及大眾的影響。社會應否對某疾病作篩查,一般會跟據「Wilson及Jungner篩檢準則」(Wilson-Jungner criteria for screening)作評估。

Wilson及Jungner篩檢準則是世界衞生組織於1968年發布,有關疾病篩查的原則。若要令某疾病篩查對社會有效益,首先應了解該疾病的發病過程,而該病對公眾健康有重要影響;此外,該疾病在發病早期是否能夠透過可靠並可接受的檢查而發現,並且在醫學上,能夠對篩查所發現的早期疾病提供有效治療。另外,疾病篩查計劃應符合經濟效益及可持續,政策上亦應該有清晰指引,令社會有足夠的診斷及設施進行篩查及治療。大腸癌篩查就是其中一種符合Wilson及Jungner篩檢準則的疾病篩查。

大腸癌篩查是有成效的,能大大降低早期及晚期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可是社會大眾現時作定期篩查的檢查率還是不高;政府應如何提升市民的大腸癌篩查檢查率呢?有研究發現,「增加選擇」對提升篩查的機會率有所幫助。

檢測游離DNA

以大腸癌篩查為例,有研究發現,如果只為市民提供大腸鏡檢查,最多只有五成九市民會進行篩查。若能讓他們選擇大腸鏡或每年作大便隱血測試作篩查項目,有達七成七市民會參與。現時,大眾較認識的大腸癌篩查方法主要是大腸鏡及大便隱血檢查,其實,隨着醫學發展,現今已可以考慮以抽血作大腸癌篩查了。醫者相信,若能為大眾提供多一個項目作大腸癌篩查,定能提升市民的參與率。

大腸癌抽血篩查主要檢測血液中的癌細胞DNA,相對簡單方便,為市民提供多一個選擇。(網上圖片)

美國藥物及食物管理局,已於2024年認可透過抽血作大腸癌篩查,即「游離DNA」(cf DNA)測試。大腸癌抽血篩查主要是檢測血液中癌細胞或早期癌前病變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市民大眾應會認為,抽血篩查相對簡單方便,亦比大腸鏡的入侵性風險低。跟據刊登在《新英倫醫學雜誌》的大型臨床研究ECLIPSE發現,cf DNA血液測試發現「大腸癌」的靈敏度(Sensitivity)有八成三,而測試發現「早期大腸腫瘤」的靈敏度有九成;但cf DNA測試對「高級別癌前病變」(主要是大於10毫米或有「絨毛狀」的瘜肉)的靈敏度卻只有一成三。

cf DNA血液測試能鼓勵更多市民及早作大腸癌篩查,或可作為第一線的大腸癌篩查檢測,若cf DNA血液測試呈陽性,才進行較為入侵性的大腸鏡檢查作診斷。但值得留意的是,cf DNA對「高級別癌前病變」靈敏度較低,有機會錯過一些更早期的癌前病變。為提高對高級別癌前病變檢測的靈敏度,cf DNA的進化版cf DNA+測試還有待FDA認可,它除了檢測血液中的DNA,還會檢測大腸癌在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能提高對高級別大腸癌前病變檢測的靈敏度至兩成九。

AI協助診斷

雖然cf DNA測試能讓大腸癌篩查更方便及可靠,但它並不能完全替代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除了是大腸癌篩查的方法,更是診斷大腸癌的黃金標準方法。

隨着科技發展,人工智能也開始被運用於大腸鏡檢查。人工智能在檢查中可作為「電腦輔助診斷」(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x),協助內窺鏡師實時分析腸道影像,若對腸道狀況有懷疑例如發現瘜肉,會即時向內窺鏡師作出提示;另外,人工智能在大腸鏡檢查時能對發現的瘜肉性質作電腦診斷分析,如分辨「腺瘤」(Adenomas)抑或「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s)等。

人工智能已開始被運用於大腸鏡檢查,協助內窺鏡師提升檢查效率。(網上圖片)

人工智能除了能輔助分析影像作診斷之外,亦可以作為「電腦輔助檢查質素評估」(Computer-Aided Quality,CAQ),能評估大腸鏡檢查的質素及技巧,包括大腸鏡檢查前清腸情況、大腸鏡檢查速度監察、影像盲點監察等。雖然人工智能在不同方面能提升大腸鏡檢查效率,但現在能夠證明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降低大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的臨床研究報告仍有限。在可見將來,醫者相信,人工智能大腸鏡檢查應該能更加普及。

科技日新月異,家庭醫生亦會與時並進,為病者提供最適時醫療建議,亦會為社會大眾提供「治未病」之良策。

www.hkcfp.org.hk

撰文 : 何家銘醫生

[信健康] 科技有助大腸癌篩查,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